就业是民生之本,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。当前经济下行对就业的影响仍在持续加大,经开区坚持将破解“重点群体就业难”的问题作为学习教育的重要抓手,切实解决大龄、新业态、高校毕业生等就业重点群体在信息获取不对称、就业渠道不足、劳动技能偏弱等方面的现实问题,将作风建设的实效体现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。
一是开展摸底调查,提高帮扶精准度。通过“问需求、拓岗位”等举措,为就业重点群体量身定制帮扶措施。组织党员先锋走访该区内企业单位、商业楼宇等30余次,联合企业开发基层公共服务岗位、公益性岗位。通过入户走访、电话联系等方式摸清重点就业群体的就业意愿200余人次,围绕不同类型重点群体的个性化需求,制定个性化帮扶举措。主动获取失业登记、高校毕业生等就业重点群体信息,通过电话沟通、短信提醒等举措,实现岗位精准对接。截至目前,全面摸排未就业高校毕业生、就业困难人员、零就业家庭等重点人群信息,对长期失业人员、零就业家庭实施“一对一”帮扶,确保动态清零,完成就业困难人员兜底帮扶110人次。
二是加强载体建设,提高服务便捷性。通过整合“家门口”就业服务站、零工市场、政务服务中心、就业服务红色驿站等线下服务载体资源,将就业登记、创业指导、社会保险补贴等业务办理权限下放到社区一级,以社区就业服务的“微循环”,推动建立零工市场、创新创业、就业援助等人社“全链条”“零距离”服务,目前已经建成“家门口”就业服务站2个,实现就业服务就近有窗口,找工作就近有门路。同时依托“就在江苏”“苏心聘”等线上载体,全面形成“就”在家门口服务矩阵。累计发布各类招聘、零工信息超384条,为2万余名求职登记人员提供职业指导服务,引导服务对象在线上平台注册登记超3000人次。
三是落实技能培训,激活就业内生力。推行“技能培训+就业服务”融合模式,把技能培训同市场需求相结合,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创业培训。为用工单位和零工求职人员提供技能需求登记,委托专业培训机构开设技能提升培训班,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“来即培训、合格上岗”的定向培训、输送服务模式。根据用工市场需求,选择资质好、专业性强的单位提供以工代训服务,加强灵活就业人员实操能力,加强与用工市场技能需求有效衔接。举办了叉车、电工、焊工、中式烹饪等培训讲堂15场次,让就业困难人员掌握一技之长,提升职业技能,增加就业本领,推动实现由数量就业向质量就业的转变。